早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社会菁英们就开始明显关注自己的举止、风度和文化成就,所以十八世纪的类似关注绝非新鲜事物。虽然贵族权力的最初基础是勇武,但那些寻求宫廷青睐或官爵的人早就被认为应该还有其他素质。
中世纪的浪漫文学表明,人们高度重视口才、个人魅力、谈话技巧和情感敏感性。在中世纪晚期,年轻的绅士流行弹竖琴、唱歌、跳舞、学习外语、阅读「雄辩之书」和「在英格兰的礼仪学校」学习。在都铎时期,希望在宫廷中获得优先地位的绅士不仅要擅长骑马、打猎和打斗,还要擅长文学、音乐、舞蹈、谈话和各种形式的「宫廷行为」。举止、谦恭、文雅和雅致的词汇不断演变,但所表达的含意在许多方面始终如一。
在近代早期,真正有所改变的是贵族和乡绅越来越愿意接受文雅的伦理(后来则是接受雅致的伦理),用它来修正本来在贵族文化中被看重的荣誉、勇武和血缘优越性。北义大利礼节指南作家推崇的社交性和尔雅(urbanity)吸引了英格兰的绅士,让他们更多时间待在伦敦,参与大都会的生活,并定期在郡治开会进行司法事务。他们加强了社会互动,使文雅的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皇家宫廷的中心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了给予荣宠、缔结婚姻和促进仕途的场所。
过去,分散在各地的地主相对孤立地生活在等级制的家庭中,对一系列半封建的依赖者行使统治,所以较少诱因採取这些新的社会行为风格或承担大都会文雅标准所要求的文化包袱。他们的礼仪规范基本上是关于招待客人用晚餐时的规矩。但是,新的公共互动形式的出现让其他社交技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正如礼仪指南作家反覆强调的,有傲人的远祖已不足以维持贵族的权威。除了优良血统,绅士们还必须证明他们的内在资格高人一等。为此,让人刮目相看的言行举止和有教养的生活风格变得越来越令人向往。拥有土地的菁英们越来越自觉到他们是一个统一的阶级而不是相互竞争的联盟的混合体。它的军事功能不若从前那么重要。独树一格的礼仪规范让贵族和乡绅能够把自己定义为统治菁英,彼此和谐共处,并且不仅是出于血统还是出于美德而受到庶民尊敬。
近代早期是贵族这个文雅化过程的过渡阶段。贵族和乡绅们固然仍然会很快就从口角升级为肢体衝突,但敌对家族间的仇杀──这种事在十六世纪的英格兰近苏格兰地区是家常便饭──在「王冠联合」(Union of the Crowns)后逐渐减少了。儘管贵族参与斗殴和暴力袭击的现象在十七世纪的英格兰并未消失,但已经不再那么频繁。整个西欧的上层阶级普遍都是这种情形。这不是如爱里亚斯所说的那样,是自制力加强的表徵。在中世纪,一些暴力行为毫无疑问是出于一时衝动,但大多数都是有目的和蓄意。谋杀率下降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贵族更加能够自我克制,而是他们的价值观随着都铎王朝日益强大的权力和合法性而改变。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人文主义的公民美德观念,他们更愿意通过为皇室服务来求取荣誉,而不是支使扈从去报私仇和宿怨。
然而,儘管上层阶级没有以前那么凶残,但对个人荣誉的要求仍然很高。正式决斗在十六世纪出现,成为报復侮辱的一种被接受手段。儘管法律禁止,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贵族、绅士和军官们进行了几千次决斗。这种风气到了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方才绝迹。形式化和受规则约束的决斗通常被视为标志着从不受控制的暴力衝突或仇杀向前迈进了一步。它们的手续是对一时衝动的一种遏制,而虽然一个人必须以挑战来回应侮辱,但人们认为发出和接受挑战的双方都必须带着「完全冷静和镇定」的态度,任何刻薄或谩骂都被视为「缺乏男子气概的表现。」甚至有人主张,文雅的观念对决斗起到了积极的鼓励作用。
据说,决斗伦理是从义大利引进的文雅行为理论的一部分:由于害怕决斗挑战是尊重他人的一种强烈动机,因此决斗规章可以被看作是鼓励人们践行礼貌的一种手段。十八世纪早期,医生暨哲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声称,如果没有决斗,欧洲成千上万「彬彬有礼的」绅士将是「傲慢无礼和令人无法忍受的花花公子。」他主张,国家为了获得「雅致举止、愉快谈话和宜人交往」这些宝贵的福分,不应该吝惜每年的六、七条人命。休谟虽然认为没有什么比决斗更「荒谬和野蛮」的了,但他承认「那些为它辩护的人声称它能带来文雅和良好举止。」二十世纪哲学家柯灵乌表示:「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礼貌存在于男人拿着刀的国家:如果有人对他们说脏话或投以恶毒的眼神,他们就把刀刺进对方身体里。」
一六○六年,旅游作家汤玛斯.帕尔默爵士(Sir Thomas Palmer)感嘆说,决斗伦理是「义大利文雅」(the civility of Italy)带来的好几个「不便和腐败」之一。一六一四年,一份皇家公告宣布:「这种勇武最初是在国外诞生和培育的,但后来被传播到这个岛上。」事实上,一些义大利的礼貌专家──例如《礼仪》的作者卡萨──对决斗表示反感,而很多在英格兰提倡义式文雅的人都拒绝宽恕这种他们认为是「放荡和野蛮」的习俗。撰写《追求文雅》(The Courte of Civill Courtesie, 1577)的那位伊丽莎白时期绅士承认,决斗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但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可悲的」,并就如何避免提出广泛的建议。
官员诺多维科.布里斯基特(Lodowick Bryskett)在《论文雅生活》(Discourse of Civil Life,1580年创作但1606年出版)中谴责决斗是中世纪的野蛮遗产,不存在于古代,指出决斗「违背了所有的公平,违背了所有文雅和老实的交流」,对「文雅社会」有大害。这番话是对吉拉尔迪.辛蒂奥(Giraldi Cinthio)一五六五年着作《文明生活对话》(la vita civilè , 1565)一节内容近乎逐字的翻译,在该书中,这位义大利剧作家奉文雅的名义强烈抨击决斗。作为一种加强礼貌的手段,决斗伦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沃尔特.拉莱格爵士(Sir Walter Ralegh)声言「不应该用死亡去开化所有粗野的东西」,而霍布斯则认为,重视荣誉意味着人们会「用文雅对待那些不能忍受伤害的人,用伤害对待那些能够忍受伤害的人。」
哲学家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在一七三二年指出,那些不敢冒险得罪胆敢决斗者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侮辱神职人员。反对决斗的人立言说这种习尚与「真正的文雅」不相容,并一再谴责它是「邪恶」和「野蛮」。一个国外旅游经验丰富的英格兰人在一六七八年指出:「决斗现已被所有开化国家禁止。」决斗之风能延续到十九世纪早期,表明英格兰统治阶级向新的文雅伦理的转皈只是局部的。荣誉和名声仍然被珍视,是人们在有必要时会用暴力来维护。然而,儘管贵族参与醉酒、斗殴、强奸和甚至谋杀的情形在十七世纪晚期并不少见,但此后围绕荣誉和地位高低的争吵看来变得不那么频繁了。约翰生在一七七三年提到,当他母亲十七世纪末住在伦敦时,这城市「有两种人,一种是让出墙边的,一种是偏要走墙边的:平和的人和好争吵的人。」但「这种情形已经改正。每个人按规定都得靠右走,或者如果一个人靠着墙边走,另一个人就要让避。从此再无争吵。」
(本文摘自《追求文明:从近代早期英格兰的礼仪,重探人类文明化进程的意义 》/麦田出版)
【内容简介】
16世纪的英格兰,眼见邻近法国跟义大利的文化成就令人惊嘆,再跟拥有辉煌歷史的古罗马与希腊相比,近代英格兰的文人学者们觉得自己无论在社会、风俗与语言上都既粗鲁又输人一大截,简直「不识字兼没卫生」。焦虑的学者们恨铁不成钢,只好想方设法从各国引入更优雅、更有格调的语言制度,推广「文化运动」……
「文明化,一个在政治、宗教、战争、贸易与帝国这些讨论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概念。就在宗教改革(Reformation)与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之间的某个时间点,文明概念变成英国民族国家的重要核心,并影响他们与其他广大世界的关系。……至今我们仍然与这些十七世纪争论所引发影响缠斗苦战。」──John Gallagher,《伦敦书评杂志》
本书主要是根据作者于二〇〇三年在耶路撒冷The Menahem Stern Jerusalem Lectures 讲座的内容,并加以扩充。作者过去于英国、北美、日本及澳洲的多所大学进行过相关主体的演讲或讲座。
在这本书中,作者研究了什么是英国人所谓的文明。在国内,上流阶级的人寻求如何透过外表、行为举止、声音说话方式等来显现与其他阶级不同;中下层阶级的人又如何去发展他们自己的文明规范。对国外,英国(英格兰)又是如何以自己认为的文明,去塑造与邻近地区的关系,包含威尔斯、苏格兰以及爱尔兰。至于更远的国家:北美洲、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英格兰人选择以国际贸易,殖民主义,蓄奴/买卖奴隶等方式来对待。
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种文明比较优秀的看法,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反殖民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最后,作者试着检视文明所面对的问题,也可以让读者去思考在现今的文明中如何自处。
【作者简介】
基思·汤玛斯爵士 (1933年1月2日—)
Sir Keith Vivian Thomas CH FBA FRHistS FLSW
英国歷史学家,威尔斯人,专长领域为近代早期英格兰社会与文化史,研究取径深受人类学影响。学术生涯主要在牛津大学,曾任牛津大学副校长、基督圣体学院院长、牛津大学出版社代表与《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辞典顾问等。一九七九年成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一九八八年因为对歷史学的贡献,被授予爵位。目前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贝里欧学院、基督圣体学院与圣约翰学院之荣誉院士。
首部着作《宗教与魔法的衰退》(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1971)即荣获沃夫森歷史学图书奖。其他经典作品包括《人类与自然世界》(Man and the Natural World,1983)以及《生命的目的》(The Ends of Life : Roads to Fulfilment in Early Modern England,2009)。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